<address id="vp1vp"></address>
      <noframes id="vp1vp"><form id="vp1vp"></form>

      <em id="vp1vp"><address id="vp1vp"><th id="vp1vp"></th></address></em>

      <noframes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listing>

      經典醫案

      感冒案

      萬友生

      [文章下載]

      【摘要】  

      【關鍵字】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感冒案

      1. 李某某,男,25歲。198933日初診: 傷寒一日,惡寒重,發熱395℃,無汗,頭項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口渴水入即吐,已嘔吐6次,面色蒼白,精神不振,苔薄白潤,脈浮緊。按太陽表寒實證處理。投以麻黃湯沖劑,每次2包,日3次。藥后25小時見汗,35小時半體溫降至378℃。34日二診: 體溫381℃,諸癥減輕,守方再進。35日三診: 體溫37℃,諸癥消失。

      2. 劉某,5個月。199334日初診: 感寒咳喘痰鳴已5天,咳甚時則嘔痰吐乳,鼻流清涕,噴嚏,眼淚汪汪,納減,大便溏軟色黃,苔薄白潤,指紋青。按太陽表寒閉肺處理,投以麻黃湯加減: 炙麻黃1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桔梗10克,法半夏10克,陳皮10克,云茯苓10克,前胡10克,白前10克。2劑。37日復診: 服上方3劑后,咳喘痰鳴基本解除,未再吐乳,納增,大便成條,守上方減半量再進2劑而痊愈。

      3. 程某某,女,28歲。產后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惡風寒無汗,噯腐吞酸,干嘔,不思食,苔薄白,脈浮數而虛弱。按太陽表寒虛證處理,投以桂枝湯全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生姜5片,紅棗5枚),連服2劑即愈。

      4. 劉某某,男,28歲。19941113日初診: 感冒咳嗽40多天,時作寒熱如瘧狀,現仍干咳痰少色白難出,胸部板逼微痛,咽喉不干不痛,渴喜熱飲,口苦乏味不思食,苔白,脈浮。按太陽表寒涉及少陽論治,投以桂麻各半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麻黃10克,杏仁15克,甘草3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姜3片,紅棗5枚,冰糖60克(分2次入煎,下同),桔梗15克,枳殼15克,柴胡15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3劑,1116日復診: 服上方3劑后,寒熱如瘧狀解除,胸逼已舒,咳大減,納開,如無病然。守方加減再進3劑而痊愈。

      5. 汪某某,男,33歲。19941021日初診: 患慢性鼻炎、胃炎15年,形寒易感,經常鼻塞聲重。近日感冒咳不止,咽喉干癢,大便結。投以自制防荊湯加味: 防風15克,荊芥10克,薄荷10克,葛根30克,甘草15克,桔梗15克,杏仁15克,蒼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白芷15克,連翹15克,銀花15克,冰糖60克,麥芽30克。3劑。1025日二診: 藥后顯效,惟咽喉口舌仍干燥,守上方加板藍根15克,青果5枚,胖大海3枚,再進3劑。1031日三診: 咳基本解除,仍以上方合玉屏風散,即上方加黃芪30克,防風15克,白術15克,3劑,在解散余邪中固補衛氣。并給散方: 黃芪30克,防風15克,白術15克,蒼耳子15克,辛夷花15克,白芷15克,薄荷10克,荊芥10克,連翹15克,甘草10克。5劑。研末,每服3克,日3次,溫開水送吞以鞏固療效。

      6. 王某某,女,45歲。1991723日下午初診: 形寒易感,時自汗出,畏風怕冷已10多年,脈虛弱甚。投以大劑玉屏風散合生脈散加味: 生黃芪100克,防風15克,白術30克,黨參5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5克,生龍骨50克,生牡蠣50克,烏梅肉30克,浮小麥30克,鳳凰衣30克。連服20劑,自汗漸減少,但仍畏風怕冷。復診仍守上方加重生黃芪為120克,減去五味子、烏梅肉、浮小麥、鳳凰衣、生龍骨、生牡蠣,再進15劑,自汗停止,即使跑步半小時以上亦僅身有微汗而已,不再畏風怕冷,脈力明顯增強,已一個多月未再感冒。最后囑長服玉屏風散以鞏固療效。

      7. 廖某某,女,59歲。

      一診: 199181日上午。

      平素容易感冒,感即難以脫體,常常低熱不退。上月6日又感冒發熱,經治至15日退熱后,仍低熱晝作夜止,汗出齊胸,微惡風寒,鼻塞,頭昏痛(患偏頭痛已4年),眼花,神疲乏力,如用力則手足發抖,夜臥如失蓋即受冷而痰多鼻塞甚,納少乏味,納后脘脹,口干渴喜冷飲,舌紅中心有裂痕,脈浮虛而數,投以補中益氣湯合玉屏風散加味: 黃芪50克,當歸10克,黨參30克,白術15克,防風15克,生甘草10克,升麻10克,柴胡15克,陳皮15克,葛根30克,川芎10克,白芷15克,山楂30克,六曲10克,麥芽30克,雞內金15克。

      二診: 810日。

      連服上方9劑,昨日體溫僅下午為372℃,余時均未超過37℃。用力已不手足發抖,口已不干,雖仍納少乏味,但納后不覺脘脹,夜臥仍鼻塞,昨日噴嚏多。守上方再進7劑。

      三診: 817日。

      早晚體溫不超過369℃,下午37371℃,手足心熱,仍有頭昏痛、鼻塞,但噴嚏已止,守上方去山楂、六曲、麥芽、雞內金,加生曬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再進10劑。

      四診: 828日。

      午后低熱(373℃)間作,寐差,頭昏痛乏力,手足心熱,仍舌紅中心有裂痕,但胃納增加。守上方加減: 黃芪30克,黨參30克,白術10克,炙甘草10克,升麻10克,銀柴胡15克,青蒿15克,生鱉甲30克,地骨皮15克,葛根30克,種洋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30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茯苓30克。

      五診: 1019日。

      再進上方6劑,低熱解除,精神、飲食、睡眠、二便正常。仍守上方加減以善其后。

      我們熱病研究課題組在防治感冒病時,有鑒于當前存在著重熱(風熱感冒)輕寒(風寒感冒)的偏向,醫院里和市場上充斥著風熱感冒的辛涼解表中成藥,而對風寒感冒所需的辛溫解表的中成藥幾乎缺如,因而往往造成寒者涼之的不良后果。為此,我們在常用辛溫解表主劑麻黃湯治風寒感冒得效的經驗基礎上,為了便利科研,特制成“麻黃湯沖劑”,用以治療“流感”和“上感”的表寒實證,經臨床試用和交叉驗證有良好療效。這里僅舉例1以見一斑。

      2病屬太陽表寒閉肺而痰涎涌盛之證,其麻黃湯加味方亦可稱三拗(麻黃、杏仁、甘草)二陳(半夏、陳皮、云苓、甘草)二前(白前、前胡)湯,即以三拗開肺,二陳二前化痰,故獲速效。本案似亦可用小青龍湯,但此方中的白芍和五味子均屬酸收之品,不適宜于表寒閉肺之證。

      4咳而胸痛,寒熱如瘧狀,是屬太陽表寒涉及少陽之證,故用桂麻各半湯合小柴胡湯獲得速效?!秱摗分魏疅崛绡憼钣腥?,即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桂二越一湯。其中以桂麻各半湯應用機會較多。太陽少陽同病而見寒熱如瘧狀者,病機重點在少陽的,宜用柴胡桂枝湯;病機重點在太陽的,宜用桂麻各半湯合小柴胡湯(從理論上看,似乎不必合用小柴胡湯。但從臨床上看,則以合用效更佳,本案即其例證)。

      3頭痛發熱惡風寒無汗有似太陽表寒實證,但從其病起于產后和脈呈虛弱來看,實屬太陽表寒虛證,故服桂枝湯全方2劑即愈。又從其兼見噯腐吞酸干嘔不思食來看,可見不僅表有風寒,而且里有食滯。由于桂枝湯既能扶助衛陽以發散風寒,又能健運中氣以消化食滯,故不需加入消食藥,就能達到表解里和的目的。由此可見,風寒感冒只要具有寒熱脈浮而虛弱,就可確定其為太陽表寒虛證,即使不具有自汗出,而反無汗的,也可用桂枝湯取效。有人認為,太陽傷寒表實固然是實證,但太陽中風表虛卻不能認為是虛證,如果是虛證,那就決非桂枝湯所能勝任,而必須采用玉屏風散等方才能奏功。這種認識是不夠深刻的(參看《萬友生醫論選》“略論太陽中風表虛和傷寒表實”一文)。因為表寒虛證有邪多虛少和虛多邪少之別,邪多虛少的,治宜祛邪為主兼補正,這就應該采用攻中兼補的桂枝湯;虛多邪少的,治宜補正為主兼祛邪,這就應該采用補中兼攻的玉屏風散等方。

      我在常用仲景麻桂方治風寒感冒外(參看《萬友生醫論選》“我對仲景麻黃方劑的點滴體會”和“桂枝湯及其加減法的臨床體會”兩文),還曾自制“防荊湯方”(基礎方: 防風15克,荊芥10克,薄荷10克,葛根30克,甘草5克。加味法: 風寒感冒加紫蘇葉15克;② 風熱感冒加桑葉、菊花、銀花、連翹各10克;③ 鼻塞流涕加蒼耳子、辛夷花各10克;④ 咳嗽加桔梗、杏仁各10克,冰糖60克;⑤ 咽喉干痛加連翹、桔梗各15克,亦可酌加山豆根、板藍根、青果、洋果等;⑥ 頭痛加川芎、白芷各10克;⑦ 身痛風寒加羌活、獨活,風熱加秦艽、桑枝各10克;⑧ 傷食加山楂、麥芽各15克,六曲、雞內金各10克;⑨ 氣虛易感合玉屏風散。以上用量小兒酌減)以通治感冒(“流感”和“上感”),常收穩效。這里僅舉例5以見一斑。本案虛人感冒初起,由于邪多虛少,故先用防荊湯加味以祛邪為主,繼因邪氣漸退,乃合用玉屏風散于解散余邪中固補衛氣,最后給玉屏風散加味長服以鞏固療效。至于例6、7案則均屬虛人易感的虛多邪少之證,前案因其脈虛弱甚,自汗亦甚,故用大劑玉屏風散(生黃芪由100克加至120克)合生脈散加味,服至35劑才汗收脈起,最后才單用玉屏風散以收功。這里談談玉屏風散防治虛人感冒的用法問題: 有人認為玉屏風散必須按古法用散劑長服才能收效,如作湯劑則欲速不達。這雖值得注意,但并不盡然。我認為玉屏風散防治虛人感冒的或用散劑、或用湯劑,要看病情輕重緩急而定。即: 病情輕緩的,自當用散劑以徐圖之;病情急重的,則宜先用湯劑以急圖之,然后用散劑以鞏固之。不少頑固性虛人易感者,幾乎長年累月感冒難以脫體,常常需用大劑玉屏風散作湯,先服若干劑,必俟其感冒完全脫體后,才能用散劑以竟其全功。前案即其例證。后案病機與前案同中有異的是,不僅氣虛,且陰亦虛,屬于氣陰兩虛之證,故最后用補中益氣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以氣陰兩補獲得良效。

       

       

       

       

       

      萬友生論外感病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

       

       

       

      友情鏈接

      大炕上的性饥渴小说

        <address id="vp1vp"></address>
          <noframes id="vp1vp"><form id="vp1vp"></form>

          <em id="vp1vp"><address id="vp1vp"><th id="vp1vp"></th></address></em>

          <noframes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