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兩則
一、 胃脘痛
胃脘痛相當于現代醫學的神經性胃痛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其病因多由憂思惱怒,氣郁傷肝,木失條達,橫逆犯胃所致。其病機則有氣滯、火郁、血瘀及脾胃虛寒等不同。亡友李重人,四川奉節人,向在萬縣懸壺開業,其治胃脘痛常用驅寇方,功效甚著。此方載陳無咎所著《醫壘》,方用炒白芍、焦山楂(主藥)、陳皮、半夏、茯苓、香附、木香(從藥)乳香、沒藥、豆蔻、五靈脂、柴胡(導藥)、荊芥、伏龍肝、肉桂(引藥)、食后服。
按: 本方包括利氣活血,舒肝和胃等于一方。我由四川來京,參加我院工作,每用驅寇方治胃脘痛,去肉桂、五靈脂、伏龍肝,加瓦楞子、梭羅子(亦作娑羅子,出《本草綱目》,性甘溫,入肝胃經,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有滿意的效果。此方以攻邪為主,少扶正之藥。若體羸脈虛,得食則緩之癥,以養血滋陰為主,可選用《冷廬醫話》方: 北沙參、金石斛、當歸、白芍、甘草、木瓜、茯苓、橘紅、鱉血炒柴胡?;蛴弥ヂ榍D(荄音該草根也)金橘餅二味煎服(方載李冠仙《知醫必辨》)亦可。我來京后,治胃脘痛虛癥每用此方,將芝麻荄,改為蘇梗,金橘餅改為橘餅,效亦相同。
先師王香巖先生治胃脘痛經驗方,用香附、延胡、桂枝、炒白芍、青陳皮、半夏、砂仁、麥芽、左金丸(另吞)、藿香、赤苓、木瓜、苡仁、瓦楞子,此方泄木和中,對神經性胃痛或消化性潰瘍之胃痛,俱可辨證用之。如屬虛寒癥可投黃芪建中湯,或用龍眼肉少加玫瑰花,每日置飯鍋上蒸至龍眼軟爛成膏為度,每用一匙,沸水沖服有甘溫培脾之功。
二、 慢性腎炎
我曾治一慢性腎炎,女,17歲,學生。尿檢蛋白(++++),紅血球,0~2,白血球2~3,管型0~1,酚紅試驗正常。癥狀: 下肢腫,小便少,腰痛,脈數。此病治療十一個月,雖然治愈,但走了彎路,因經常易方換藥,未能守方長服。慢性腎炎相當于祖國醫學的水腫、虛勞范疇。水為陰邪,故治宜溫脾利濕,或溫腎陽以助氣化。輕癥可投補肝腎、調氣血、和胃祛濕之藥,如菟絲子、枸杞子、杜仲、川斷、當歸、川芎、香附、蘇梗、半夏、陳皮、茯苓、澤瀉、木瓜之類。陳修園謂:“初患腫病,氣喘不得臥,以五皮飲為第一方。上腫宜發汗,加蘇葉、荊芥、秦艽各錢半,下身腫宜利水,加赤小豆、木通各錢半,防己一錢。”
按: 本方用于一般水腫,守方長服,確有良效。若病已延久,脾腎陽虛,下肢浮腫,腰酸怕冷,小便短少,脈沉細遲,舌胖色淡者,宜濟生腎氣丸。又慢性腎炎尿中含蛋白、紅細胞不能消失者,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方為: 熟地、山藥、茯苓、丹皮、知母、黃柏、杜仲、桑寄生、菟絲子、枸杞子、蒼術,上列各方可供治腎炎者借鑒。
沈仲圭論雜病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