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選錄(一)
蒲老有幾十年的豐富臨床經驗,十分重視辨證論治。我們在跟隨蒲老的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他在臨床上,無論是慢性病,還是急性病,自始至終都特別強調辨證論治這個原則。他認為: 治病必求其本,治病以胃氣為本。抓住了這兩個本,再抓住兩個主要環節: 一是季節氣候和精神因素的影響,一是臨床證候的分析綜合。根據三因、四診的診察,八綱、八法的歸納,探討治療規律。
蒲老所治的各科病例很多,我們尚未能很好地進行專題總結,現選擇病案記載較全,療效較好,有一定參考價值的部分醫案,加以初步整理,陸續在本刊發表?,F先介紹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醫案五則,從中可以看出蒲老嚴格掌握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虛實兼夾的不同證候,隨證施治。治法雖各不一,而收效則相同?! ?/span>
一、 眩暈(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span>
陳某某,女,48歲,病歷號: 70373,1964 年3月24日初診。
1960年起經常有頭暈目眩,血壓不穩定,波動在190~140/120~90毫米汞柱之間,并見心慌,虛煩懊,胸膺有時發悶,形體逐漸發胖,四肢自覺發脹,腿軟沉重,腰部疼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難,多夢,小便頻而短,大便正常。據某醫院檢查為: ① 高血壓;②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ü跔顒用}供血不足)。脈沉遲,舌質正常,后根苔薄黃膩,血壓168/98 毫米汞柱。病由陽虛濕勝,治宜溫陽益氣利濕。處方:
黨參、生白術、茯苓、白芍各二錢,川熟附子(先煎)一錢半,桑寄生、狗脊(炮)、杜仲、龍骨(打碎)各三錢,牡蠣(打碎)四錢。
4月6日二診: 服藥后腰已不痛,上午頭暈已微,下午尚暈,晚間少腹隱痛,脈沉細遲,舌暗紅無苔。陽虛濕勝,陰亦不足,治宜陰陽兼顧,用溫陽益陰法。處方:
黨參二錢,連皮茯苓三錢,白芍二錢,川熟附子(先煎)一錢半,龍骨(打碎)三錢,牡蠣(打碎)四錢,熟地二錢,桑寄生、狗脊(炮)、杜仲各三錢,川楝子(炮)一錢半。連服五劑。
4月14日三診: 服藥后頭暈又減,虛煩懊,臍下腹痛均見好轉,納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壓118/78毫米汞柱,脈弦緩,舌正常無苔。病勢已減,仍宜溫陽益陰。處方:
黨參、生白術各二錢,連皮茯苓三錢,白芍二錢,川熟附子(先煎)一錢半,熟地、枸杞子各二錢,桑寄生、杜仲各三錢,川楝子(炮)一錢半,龍骨(打)三錢,牡蠣四錢。連服五劑。
5月11日四診: 服上藥后頭暈心煩未作,血壓穩定而正常,最近胸膺發憋不舒,睡眠欠佳,有時因憋氣而驚醒,飲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數多,脈左沉微弦滑,右沉遲,舌質正常無苔。服溫陽益陰之劑頭暈心煩雖解,而胸陽不足,濕痰阻滯,心氣不寧。治宜調心氣,溫化痰濕。處方:
茯苓、法夏各二錢,枳實(炒)、竹茹、遠志(炙)、九節菖蒲各一錢,棗仁三錢,黨參、白術各一錢半,生姜二片,小麥(炒)三錢,大棗(擘)三枚。五劑,隔日一劑。隨訪諸證皆愈。
按: 患者頭暈,血壓高,然而脈沉遲、沉細遲,皆陽虛陰盛之象,舌質不紅,形體發胖,四肢自覺發脹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頻數。綜合脈證,為陽虛濕盛之征,法宜溫陽理濕。若誤用苦寒清熱之劑,再伐真陽,病情必因此而增劇。蒲老用附子湯溫陽益氣利濕,龍骨、牡蠣潛陽固攝,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子補益肝腎。在復診中略予增減,共服十五劑而頭暈、虛煩皆除,血壓降至正常。但胸膺發憋,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溫膽湯加減,調心氣、化痰濕善其后?! ?/span>
二、 心氣虛痛(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span>
例1. 于某某,男,51歲,病歷號: 782,1964 年2月17日初診。
1960年3月經某醫院確診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當時心電圖檢查有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左心室勞損。胸片: 有主動脈增寬。有心絞痛、心跳氣短、下肢浮腫等癥狀。自述血壓偏高已六年,檢查已屬高血壓第二期,1944年起有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天氣改變即疼痛。
自覺癥狀: 胸悶氣短,心前區疼痛牽連背部,向腋下手臂內側放射,手臂不能上舉,伸舉即疼痛加甚,每日發作頻繁,不能活動,走路即有心慌心跳,容易出汗,夜間難以平臥,每隔十多天即有一次類似休克樣的發作,常有頭暈頭痛,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兩小時,心絞痛發作嚴重時,飲食即不好,曾服中藥近500 多劑,多為栝蔞薤白半夏湯或炙甘草湯加減,諸證未見改善。血壓200/120毫米汞柱,脈右沉微緩,余脈沉細澀,舌正常,微有薄黃膩苔,唇紫。此由營衛不利,痰濕阻滯。治宜調營衛,通心氣,化痰濕,以十味溫膽湯加減。處方:
西洋參一錢,茯神二錢,棗仁三錢,遠志一錢九節菖蒲八分,法夏二錢,橘紅一錢半,枳實(炒)、竹茹各一錢,川芎八分,丹參一錢半,柏子仁(炒)二錢,大棗(擘)三枚。慢火煎二次,共取160毫升,分兩次溫服。連服五劑。
2月27日二診: 服藥后頭暈減,飲食稍好轉,有少量黃灰痰咯出,耳鳴,睡眠不好,左關微弦細數,余脈同前。原方去丹參加桑寄生三錢,石決明六錢。
4月9日三診: 上藥共服20多劑,諸癥悉減,心前區疼痛亦大減,發作次數已減至每日2~3次,未再發生類似休克樣的表現。但自覺最近進步較前一段為慢,胸膺尚發悶,手臂伸舉雖無牽制,但尚有放射性疼痛,睡眠略有進步,已能平臥,睡后亦覺舒適,飲食、二便皆正常。脈沉細澀,舌中心微有薄黃膩苔。近日因氣候變化,可能影響疾病的轉變,原方去大棗,西洋參改用白參二錢,加宣木瓜一錢,血琥珀粉三分(分二次沖服)。
5月7日四診: 一般情況已很好,心區僅偶然悶痛,但發作時間已很短,睡眠已好,手臂尚微痛,腰及腿部也微酸痛。脈沉細,舌質正常,中心有白膩苔。原方去竹茹、石決明,加萆薢、懷牛膝、狗脊(炮)各二錢。除感冒停服外,可常服。此后病情遂趨穩定。
按: 心絞痛一證,在中醫學應如何辨別,目前尚在探索,有按胸痹論治的,有按心動悸論治的,本例曾用栝蔞薤白半夏湯及炙甘草湯,也是根據這些觀點處理的。但已服藥五百多劑,迄未見效,證明不能再按胸痹、心動悸論治。蒲老根據其癥狀、病情經過,結合脈澀、唇紫,斷為營衛不利,痰濕阻滯。以心主營,營不利則衛亦滯,故重在通心氣以調營衛。用十味溫膽湯通其心氣,兼化痰濕,加川芎、丹參和營,營氣和則衛亦利,僅四診而病情即能穩定,心絞痛亦能控制。從這里可以看出,運用中醫學治療現代醫學確診的疾病,不要拘泥某證即現代醫學的某病,必須充分根據辨證論治的方法,區別對待?! ?/span>
例2. 金某某,男,52歲,病歷號: 2685,1963 年10月9日初診。
去年九月發生心絞痛,一度嚴重,曾住某醫院治療七個月,診為冠狀動脈硬化,迄今未上班。心絞痛發作無規律,近來發作頻繁,胸痛徹背,胸悶,心慌,血壓偏高已多年,高達180/130毫米汞柱,現穩定在130/80毫米汞柱,睡眠很不好,每晚皆服安眠藥片。平時不吐痰,飲食、二便尚正常,面色灰暗,脈右沉濡,左沉弦細,舌正常無苔。屬心氣不足,營氣不調,治宜調和營衛,補益心氣。處方:
茯神二錢,黨參一錢,枳實(炒)八分,炙甘草五分,法夏一錢半,遠志(炒)一錢,九節菖蒲八分,棗仁(炒)三錢,柏子仁一錢半,浮小麥三錢,大棗(擘)三枚。七劑,隔日一劑。
10月21日二診: 開始服兩劑藥后,心慌及心區疼痛未犯,繼服則仍有心前區疼,可能因氣候突然轉冷而誘發,脈舌如前,原方去法夏加香櫞皮一錢,黃芪一錢半,血琥珀粉三分(另包沖服)。七劑。
12月5日三診: 心慌減輕,心絞痛未發,睡眠略好轉,但不能多看文件,脈上盛下不足,仍宗原意,易湯為膏,緩緩服之。處方:
茯神二兩,黨參一兩,黃芪一兩半,炙甘草五錢,遠志一兩,九節菖蒲八錢,棗仁三兩,柏子仁一兩半,浮小麥三兩,大棗(擘)十五枚,枳實(炒)五錢,香櫞一兩,血琥珀粉(另包)三錢。慢火濃煎去渣,加蜜熬成膏,和入琥珀粉,早晚各服一小匙。
1964年2月18日四診: 膏劑已服完,春節外出活動較多,尚能適應,惟勞累后胸膺尚覺不舒,心絞痛已很少發,發時亦輕,脈轉緩和,舌正常無苔。原方加龍骨一兩,沉香粉一錢,為膏繼服。
4月6日五診: 藥效甚著,平時胸膺已舒,工作繁忙或久坐之后,仍有胸悶現象,睡眠尚可,面色較前好轉,精神亦較佳,納食二便皆正常,有時發風疹。脈弦緩有力,左寸仍不足,舌質正常無苔,原方加龜板(打)四兩,胡麻仁(炒)二兩。以后診治,皆以此方略予增減,暑天則改為粗末,每包四五錢,每日煎服一包。病情日漸好轉、穩定。
按: 本例中醫辨證屬心氣不足,故以棗仁、茯神養心氣,菖蒲、遠志通心氣,甘、麥、大棗甘緩悅脾寧心,即《內經》所謂“虛則補之”之意。然補中應有通,故佐以枳實之降,法夏之辛,此實善用補法的范例。同時,冬則用膏,夏則用散,使能與季節相適應?! ?/span>
三、 心氣痛夾痰濕(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span>
蘇某某,男,45歲,病歷號: 2912,于1963年12月30日初診。
1962年初,心前區有時悶痛,二月份至某醫院檢查,診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病情逐漸加重,心前區發作性絞痛,每2~3天即發一次,絞痛時間約四五分鐘,伴有胸悶發憋,經常服硝酸甘油片。如飲食不節或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即引起發作。形體發胖,平時吐痰多,容易頭暈心跳,大小便尚正常,脈弦滑,舌紅,苔白膩,邊緣不齊,脾胃濕盛,濕聚為痰,影響心氣運行。治宜溫脾利濕,和胃滌痰,方宗溫膽湯加味。處方:
茯苓三錢,法夏二錢,橘紅一錢半,炙甘草七分,炒枳實、竹茹、姜南星、白芥子(炒)、茅蒼術、厚樸各一錢,生姜三片。十四劑,隔日一劑。
1964年1月24日二診: 效果甚為明顯,二十多天心絞痛僅發過三次,疼痛程度亦減,發病時未再服西藥,痰減少,頭暈依然如前,平時胸尚憋悶,納食、二便皆正常,脈沉弦滑,舌紅,中心有黃膩苔。仍宜溫化痰濕,原方去茅蒼術加遠志一錢,九節菖蒲八分。五劑,隔日一劑。
4月10日三診: 前方隨證略予加減四次,心區疼痛一直未發,偶于飯后胸膺微悶。最近消化稍差,自覺飯后胃脹,大小便尚正常,晚間仍頭暈,脈弦緩有力,舌淡紅,苔穢膩,近來氣候陰雨,濕熱郁閉,外濕與內濕相合,故胸膈不利。治宜原法加開胸利膈、清利濕熱之品。處方:
茯苓三錢,法夏二錢,橘紅一錢半,炙甘草七分,枳實、竹茹、白芥子(炒)、遠志各一錢,九節菖蒲八分,黃連(炒)五分,薤白二錢,厚樸一錢半,陳皮一錢,麥芽二錢,生姜二片。三劑。
4月17日四診: 十五號晚間心區疼痛又發作一次,最近兩天一般情況尚好,飲食又轉佳,二便正常,吐少量痰,胸膺發悶,脈沉弦,舌正常,苔薄黃膩。仍屬痰濕阻滯,胸陽不暢,續宜溫化痰濕。處方:
茯苓二錢,法夏二錢,橘紅一錢半,炙甘草、炒枳實各一錢,竹茹一錢半,桂枝(去皮)、白術各一錢,郁金二錢,厚樸一錢半。五劑。以后病情穩定,未再服藥,囑其善自頤養。
按: 本例冠心病心絞痛,不僅由一般心氣作痛,而兼素體濕盛,濕痰阻滯,故重點溫脾利濕,和胃滌痰?! ?/span>
四、 胸痹(心絞痛等)
蘇某某,女,36歲,于1964年4月29日初診。
發病已六年。1958年因心前區陣發性劇烈絞痛住國外某醫院,診為心絞痛,經治未效。1959年回國后漸覺腰部繼起絞痛,向下放射,小便檢查有紅細胞,腎盂造影未發現結石。1962年初即住某醫院,漸致不能起床,1963年初右脅下絞痛,化驗檢查谷丙轉氨酶400單位,并經各種檢查確診為: ① 心絞痛;② 慢性膽囊炎,膽絞痛;③ 慢性腎盂腎炎,腎絞痛。其癥: 心前區陣發性絞痛,發作頻繁,每日5~7次,胸痛徹背,牽引肩背及上腹掣痛,胸悶發憋氣短,指甲發青,略有咳嗽,疼劇時有大汗出,右脅下絞痛及腎絞痛亦經常伴隨發作,或單獨發作,有時惡心,口苦,大便干燥,睡眠亦差,形體胖,面色蒼白,腹不滿,臥床不能下地活動已年余,經用各種方法治療均未見效,病情日漸加劇。于1964年4月29日請蒲老會診。脈象寸尺沉弱,右關動數,左關弦細,舌質略淡,后根苔薄穢膩,月經基本正常。病程已久,肝胃失調,心脾不和,陽氣不宣,宗氣阻塞,以致胸痹絞痛走竄,屬胸痺。先宜通陽宣閉,降逆和中。處方:
全瓜蔞(打)六錢,薤白三錢,枳實(炒)一錢,法夏二錢,柴胡一錢,降香一錢。三劑。每劑煎二次,共取160毫升,分兩次溫服。
5月11日二診: 藥后心絞痛次數減少,十余天中大發作僅兩次,一般發于飯后,疼痛程度減輕,但停藥則發作仍頻。膽絞痛發作一次,飲食稍增,大便每日一次,脈象寸尺沉細,右關弦緩,左關弦細,舌紅,苔穢膩略減。續宜理心氣,和膽胃。處方:
茯苓三錢,法夏二錢,廣陳皮一錢,枳實八分,竹茹、九菖蒲、遠志各一錢,白芥子(炒)一錢半,高良姜一錢,川楝子(炮焦)二枚,麥芽二錢。三劑,隔日一劑。
5月19日三診: 服藥后心絞痛很少發作,吃油膩物或喝牛奶后尚易誘發,右脅下疼痛陣發如前,伴有惡心,上肢及下肢經常起紫斑,大便已不干,精神大見好轉,左脈漸緩和,右沉細澀,舌紅,膩苔再減。續宜原方佐以行滯和絡之品。處方:
茯苓三錢,法夏二錢,廣陳皮一錢,枳實(炒)八分,九節菖蒲、遠志(炒)各一錢,白芥子(炒)一錢半,金鈴子(炮)二錢,川芎八分,桃仁一錢,血竭五分,血琥珀五分,焦山楂一錢半,麥芽二錢。三劑。
四診: 紫斑消退,心絞痛未犯,宗原方再服三劑。
6月22日五診: 精神更見好轉,能下床活動,如散步等,前天進行肝穿刺,病理變化屬遷延性肝炎,現覺胃不舒,泛酸嘈雜,口酸,嘔吐一次,大、小便正常,出汗較少。脈象兩寸尺沉細,右關沉弱,左關弦細澀,舌質正常無苔。肝胃不調,心氣未和,治宜調肝胃,降逆氣,佐以養血。處方:
黨參一錢半,茯神二錢,小麥(炒)三錢,當歸、白芍、熟地各二錢,狗脊(炮)一錢,法夏一錢半,代赭石三錢,干姜四分,黃連五分,琥珀五分(沖服),沉香三分。第一煎,煎一小時,取150毫升,分三次服。
9月3日六診: 出院已一個多月,住北戴河休養,心絞痛僅犯過三次,每次疼痛時間較短,疼痛程度亦輕,但仍徹背和向右手臂放射,伴有發悶發憋,走路氣短頭暈,不發時已能稍微活動和散步。右脅下絞痛未發,有時腹脹及胃脘疼痛,心情依然很悲觀,時時欲哭,睡眠不好,脈象沉細微弦澀,舌質正常,中心微有穢苔。臟腑失調已久,但病情逐漸好轉,宜續調肝膽,滋心脾。處方:
炙甘草一錢半,杭白芍三錢,小麥(炒)四錢,大棗(擘)四枚,茯苓、棗仁各三錢,香櫞、高良姜各一錢,焦楂、麥芽各二錢,血琥珀末五分(沖服)。七劑,隔日一劑。
10月23日七診: 上方隨癥加減三次,癥情趨向穩定,心絞痛很少發,飲食亦好轉,惟少腹有時發涼,脈沉細,舌正常無苔。續宜強心氣,養肝脾,以資鞏固。處方:
黃芪二錢,黨參、白術各一錢,茯苓二錢,炙甘草一錢,當歸一錢半,白芍一錢,熟地二錢,五味子(打)八分,遠志(炒)一錢,陳皮七分,肉桂(后下)二分。七劑,慢火濃煎二次,共取300毫升,加蜜一匙,分兩天四次服。最后改用丸劑調理,晨服養榮丸一丸,晚服左歸丸一丸。至11月底癥情更為好轉,食欲增加,精神大振,睡眠亦佳,體力增強,活動已不氣短,諸痛皆平穩,脈緩有力,舌正常無苔。欲回新疆工作,遂囑續服養榮丸,每日一丸,以善其后。
按: 本例現代醫學確診為: ① 心絞痛;② 慢性膽囊炎;③ 膽絞痛;④ 遷延性肝炎;⑤ 慢性腎盂腎炎;⑥ 腎絞痛。長期住院臥床,病情極為復雜。蒲老審證求因,為六淫之邪,由表入里,未能及時透邪外出,加以內傷七情,以致機體功能紊亂,兩者相合為病,病已六年,脈尺寸沉弱,體質已虛,而見癥皆實,如胸痛徹背,背痛徹心,胸悶發憋,指甲發青,惡心,大便干,右關動數,左關弦細。知其氣機閉塞,胸中陽氣不宣,急以括蔞薤白半夏湯加柴胡、枳實、降香通陽宣閉,調和肝胃。服后疼痛次數及程度皆大減。但停藥則發作仍頻且甚。右關由動數轉弦緩,此胸陽漸通,氣機漸啟,而心氣不足,膽胃未和,故易十味溫膽湯加減,益心氣,和膽胃,再加良姜溫陽散寒,川楝降逆清膽、麥芽和胃疏肝;又因四肢有紫斑加川芎、桃仁、血竭行瘀和絡。至五診精神好轉,已能下床活動。但其胃尚不舒,泛酸嘈雜或嘔吐,改用法夏、干姜、黃連、代赭石、沉香調肝胃、降逆氣,用黨參、茯苓、小麥、當歸、白芍、熟地益心氣、養肝血,患者病情進一步穩定而出院休養。然而仍見心情悲觀,時時欲哭,睡眠欠佳,故用芍藥甘草湯合甘麥大棗加味,滋補心肝,健脾和胃。終則改服人參養榮丸和左歸丸,心腎肝脾并調,補其不足,以資鞏固。從而精神、睡眠皆佳,飲食、二便正常,恢復工作。從本例治療過程可以看出,中醫治療重在抓關鍵,詳審病機,必求其本,更貴在權變。本例先則通陽開閉,繼則調整臟腑功能,終則補正。既有靈活性,又有原則性。
(高輝遠等整理)
蒲輔周論溫病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