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統疾病驗案四則
一、 心痹
例1. 吳某,女,成年,教師。
1971年9月,我和第四屆西學中班的西醫師們在奉賢縣塘外公社衛生院開門辦學時,吳某因患心絞痛病來診治三次,癥狀消失(方藥未曾記錄)。嗣后于1975年4月,心絞痛復發,來復診,當時伴有心動過緩(脈轉45/分)及早搏,胸悶,太息,憋氣等癥狀。診脈沉澀,有歇止,左手較細,唇色及舌下青紫,舌邊有青斑。為處方如下:
丹參五錢,失笑散(包)五錢,桃仁二錢,紅花二錢,赤芍三錢,瓜蔞三錢,薤白頭三錢,參三七粉(和服)一錢,琥珀粉四分(蜜和服),石菖蒲五分,制乳沒各一錢。
1975年10月,上方連服70劑,諸恙均見減輕。但有時月經量多,有瘀塊,經前腹痛,經期中不能起床活動。(血檢:白細胞不足2000,血小板5萬多)于上方中加魚鰾膠珠三錢。連服30余劑,月經正常,眠食均佳,照常工作。
1976年3月(已停藥半年),因勞累過度,曾一度發現心悸怔忡,胸悶憋氣,唇及爪甲青紫,歷半小時好轉。在停藥期間,眠食較差,不耐煩勞。(白細胞2500,血小板7萬多)診脈緩而弱,苔白滑微膩。與寧神養心活血法。
炙龜版三錢,煅牡蠣一兩,石菖蒲五分,炙遠志二錢,桂枝二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失笑散(包)五錢,火麻仁三錢,酸棗仁三錢,魚鰾膠珠三錢。
同年4月曾來信說,服藥20劑后,一切正常,照常上班,囑擬方續予調理。處方如下:
炙甘草二錢,淮小麥一兩,大紅棗五枚,大麥冬三錢,黨參三錢,大麻仁三錢,酸棗仁三錢,柏子仁三錢,炙遠志二錢,當歸二錢,紫丹參三錢,川芎四錢,囑其隔一天服一劑。身體一直很好。
二、 血厥
例2. 翟某某,男,56歲,工人。
初診:1976年8月?;加沂鲗ё铚褪倚孕遣_5年之久,于今年6月間偶因情懷不適,頓時昏不知人,小便失禁,手足抽搐,送醫院急診,歷一小時蘇醒,醒后感覺頭昏胸悶。飲食、二便均如常。但經常發作。于8月上旬來就診,脈息弦勁帶數,舌紅苔少,舌下有青紫色。擬方寧心安神,活血化瘀。
丹參三錢,降香一錢,紫石英三錢,參三七粉(和服)一錢,琥珀粉(蜜和服)四分,生龍牡各五錢,大麥冬三錢,石菖蒲五分,炙遠志二錢,淮小麥一兩,另冠心蘇合丸一瓶,每晚服一粒。
連續服十四劑后,停止發作。在服藥期間,雖仍間有發作,但無抽搐和小便失禁癥狀。
二診:9月4日?;柝室淹V拱l作,胸悶亦松,惟語音怯弱,脈緩小。擬宗原法稍佐益氣之品。
丹參三錢,黨參三錢,炙黃芪三錢,白茯苓三錢,煅龍牡各五錢,炙遠志二錢,琥珀粉(蜜和服)四分,石菖蒲五錢,當歸二錢,紅花二錢,失笑散五錢。七劑。
上方服后頗覺安適,眠食如常,續進七劑,隔一天服一劑,恢復工作。
三、 心悸
例3. 潘某某,男,40歲,工人。
初診:1975年12月13日。
患者病早搏一分鐘六七次,心律不齊,胸悶憋氣,呼吸有時困難,動則氣急,胸膺間作疼痛,納少形瘦,病假已近五個月。診脈緩澀,有歇止,苔白滑而膩,舌下青紫,于活血化瘀之中稍佐通陽。
丹參三錢,當歸二錢,薤白頭三錢,瓜蔞皮三錢,旋覆花(布包)三錢,桂枝二錢,參三七粉(和服)五分,失笑散三包,炙甘草一錢,紫降香一錢。七劑。
每服七劑后,復診一次,均以上方稍事增減,服至1976年4月底,體重逐漸增加,諸癥狀消失,恢復工作。
再診:1976年9月12日。
因工作勞累,復感胸悶,動則氣急,余無所苦,舌薄滑,脈細澀。處方如下:
丹參三錢,黨參三錢,白茯苓三錢,焦白術三錢,炙甘草一錢,淮小麥一兩,桃仁二錢,紅花二錢,降香一錢,石菖蒲五分,失笑散(包)五錢。
上方服14劑后,一切正常,堅持工作。
四、 怔忡
例4. 楊某某,女,27歲,未婚。
素有陣發性心動過速,下肢常見紫斑。經量較多,經期前有腹痛,經期中有眩暈和眠食不佳。苔薄舌尖紅,脈弦兼數,心脾兩虛,不能攝血。仿歸脾法。
孩兒參三錢,炙黃芪三錢,當歸二錢,炙甘草一錢,炙遠志二錢,炒酸棗仁二錢,煅龍牡各五錢,生蒲黃(包)三錢,魚鰾膠珠三錢,淮小麥一兩,大紅棗五只,丹皮炭三錢。
上方服21劑后,經期正,腹不痛,紫斑消失,眠食均佳。
按:根據《內經》和《金匱要略》關于心臟病癥的論述,可體會到心臟病癥的病因病理,主要的是“邪在心”和“脈不通”。而在心之邪多系自內而生的水濕與瘀血,其自外而來之邪日久又多從熱化。邪留之地正是正虛之所,從而引起心臟病癥內部“邪實”與“正虛”的邪正斗爭矛盾。而“邪實”方面,既有水濕與瘀血以及熱邪的孰多孰少,“正虛”方面,又有偏于心陰虛或心陽虛的不同。所謂“脈不通”,是脈中血液流行的不通暢。由于血行不暢滋生了瘀血,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血愈瘀而愈虛。單從血液方面來說,既有血瘀的“邪實”,又有血虛的“正虛”。因此,血瘀與血虛往往同時存在。
上面第一案是屬于瘀血之“邪實”偏多。第二案是瘀血的“邪實”和心陰虛的“正虛”均較顯著。而癥狀則有類于“血厥”。第三案“邪實”方面是瘀血兼水濕,“正虛”方面是偏于心陽虛。第四案則屬于“正虛”多而“邪實”少。寥寥幾則,聊資驗證!
劉樹農論內科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