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p1vp"></address>
      <noframes id="vp1vp"><form id="vp1vp"></form>

      <em id="vp1vp"><address id="vp1vp"><th id="vp1vp"></th></address></em>

      <noframes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listing>

      經典醫案

      脫發二例治驗體會

      劉樹農

      [文章下載]

      【摘要】  

      【關鍵字】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脫發二例治驗體會

      張景岳有“治病之則,當知邪正”之說,吾甚贊賞。脫發一證,也離不開邪正兩個方面。所謂“發為血之余”,“脫發是血虧”,說到了引起脫發的正虛不足的一面,而邪實的一面亦不可忽視。

      《素問·五藏生成》“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提示了多食甘味可以滋生脾胃濕熱,引起頭發脫落?,F代醫學診斷的“脂溢性脫發”,乃營養毛發之膏脂因受肺熱及血熱之蒸熬,外溢于肌腠,堵塞毛竅,以致生發之源閉絕所致。

      就臨床所見,引起脫發的正虛一面,主要是心血不足,或腎陰虧損;邪實則主要是血分郁熱及脾胃濕熱。青壯年脫發每每實多虛少。我曾遇到的數例,多為血熱偏重或肺與大腸有熱。經用涼血活血、清肺胃濕熱等法獲效。故體會到肺主皮毛,在脫發癥的辨證與治療上亦有其實際意義;而“發為血之余”則不僅說明脫發屬血虧,還應理解為頭發與血液的關系至為重要、密切,實際上血熱、血瘀也可引起毛發脫落,這在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及本人臨診中都可得到印證。

      下面僅舉3例,聊供參考。

      1. 王某,女,14歲。

      初診:19761117日。近日來頭發漸枯,兼有大把脫發,尤以1星期來為甚,且伴有胸悶太息,舌苔薄,脈細。

      辨證:心血有虧,血熱偏重。

      治法:養心血,清血熱。

      處方:紫丹參9克,大生熟地黃各9克,淮小麥30克,桑椹9克,三角胡麻9克,炙遠志肉6克,粉丹皮9克,炙甘草4.5克,柏子仁9克,懷山藥9克,制首烏9克。7劑。

      丹參、生熟地黃、遠志、柏子仁、炙甘草俱能養心血;桑椹、胡麻養血涼血;粉丹皮瀉血中伏火;山藥、首烏養肝腎之陰,以有助于血之生長。

      二診:19761224日。胸悶太息雖瘥,但脫發仍多,尤以額際上為甚,常易感冒,大便稍干,余無不適。額際上為手陽明大腸經循行之路,肺主皮毛,與大腸相表里。試從清肺熱、活血絡論治。

      處方: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黃芩9克,三角胡麻9克,蒼耳子9克,大麻仁9克,柏子仁9克,制首烏9克,茅根30克,知母9克,牡丹皮9克,生甘草4.5克。7劑。

      進側重于養心血諸藥,胸悶太息得解,而脫發如前,以其前額脫發尤甚,因從經脈循行路線,認為與陽明有關,復聯系到大腸與肺為表里及肺主皮毛的理論,用瀉白散之桑白皮、地骨皮,加黃芩、知母等以清肺中之火邪;柏子仁、麻仁、牡丹皮、茅根潤燥涼血清熱;以其前額脫發較甚,故用上行頭部之蒼耳子為諸藥之使。

      三診:19761231日。脫發已有好轉,舌脈如前。仍宗上方。上方加生地9克。7劑。

      上方有效,再加涼血清熱之生地黃。

      四診:197717日。服藥后脫發已減,舌邊紅,脈平。上方去蒼耳子加生石膏(布包、先煎)30克。7劑。

      以其舌邊紅,知其內熱偏重,故去蒼耳子加入除陽明經邪熱之生石膏。

      五診:1977114日。脫發已減,前藥尚屬合機,仍宗前治。

      處方: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肥知母9克,生石膏(布包、先煎)30克,生甘草4.5克,粉丹皮9克,三角胡麻9克,制首烏9克,黃芩6克,生地黃9克。7劑。

      5月后隨訪,已不再見大量脫發現象,且見新發漸生。

      2. 剛某,男,40歲。

      1975年初診。病已3年有余。頭發、眉毛等由黑而白,由白而脫,左腿、左臂活動不便,即持杖行走也不能持久,苔白膩,脈滑數?;颊叩浉鞯囟喾街委?,多用溫補之劑而未奏效。

      因思《瀕湖脈學》云:“短而滑數酒傷神。”故追詢病史,有無嗜酒習慣,果答曰:豈但喜嗜白干,而且酒量頗大,飲之多年。思酒性悍烈,多飲則毒積,助濕生熱,熏蒸肺胃,致肺臟爆熱而皮枯毛落;陽明爆熱而脈絡縱緩,左肢行走舉動不便,正合“濕熱成痿”之說。前醫濫投溫補,有似“火上澆油”,無怪其越治而病越進。

      辨證:肺胃濕熱偏重。

      治法:清肺胃之濕熱。

      處方:生石膏(布包、先煎)30克,知母9克,桑白皮9克,地骨皮9克,黃芩9克,防己9克,左秦艽9克,懷牛膝9克,生甘草6克。

      上方服至30余劑,眉發漸漸生長而色黑,左腿左臂舉動亦較便利,能棄杖而行三站多路。

      除用白虎湯合瀉白散大清肺胃之濕熱外,并用除腸胃之熱的秦艽,通行十二經泄濕清熱的防己,和既能消腫又善治痿痹的牛膝。

      3. 陳某,女,25歲。

      初診:1978127日?;贾缧悦摪l已3年,頭皮特癢,發已稀疏,仍脫落不已,舌紅苔少,脈數而浮。

      辨證:肺熱偏重,血燥有熱。

      治法:瀉肺熱,潤血燥。

      處方: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生甘草6克,丹參12克,失笑散(包煎)9克,桃仁6克,紅花6克,當歸6克,桑椹9克,胡麻9克。

      方用瀉白散去粳米,祛肺中火熱之邪,桑、麻養陰潤燥,丹參、當歸、桃仁、紅花、失笑散活血行血。

      二診:197824日。服前藥,頭癢發落均見輕減,但大便秘結,脈仍浮數,因加重涼血清熱之品。上方去丹參、當歸、失笑散、桑椹、胡麻,加知母6克,黃芩9克,夏枯草12克,大麻仁9克,大生地9克,赤芍藥9克,粉丹皮9克。

      加知母、黃芩以增強清肺熱的藥力,生地、赤芍藥、粉丹皮以瀉血中伏火,夏枯草散結解熱,大麻仁潤腸通便,且益毛發。

      三診:1978310日。服藥以來,癥狀續有減輕,仍宗原法。處方: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生甘草6克,生茜草12克,夏枯草15克,制首烏15克,澤瀉9克,生山楂12克,粉丹皮9克,生麥芽15克。

      上方服至30余劑,癥狀完全消失,至今未曾復發。

      按: 茜草涼血行血,首烏、澤瀉、山楂、麥芽均有消結除垢的作用。與清肺熱之劑并進,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張景岳有“治病之則,當知邪正”之說,洵屬確論。脫發一證,雖不能執著于“發者血之余”、“脫發是血虧”的舊說,但脫發與血確有密切關系,而且脫發的病因也離不開邪正兩個方面。例如病例1,雖然表現為心血不足,有正虛的一面,但又有自內而生的肺與大腸之熱邪,存在著邪實的一面。因而始用養心血,繼進清肺與大腸之熱。

      病例2則是以本虛之質,酷嗜烈酒,致濕熱之毒滋盛于內,既傷于肺而致毛發變白脫落。復出現“肺熱葉焦,發為痿蹙”的征兆。治療上,不僅遵循“肺主皮毛”之訓,而且宗“治痿獨取陽明”之旨,予兩清肺胃法,守方數十劑,多年痼疾,得以獲痊。病例3經現代醫學診斷為脂溢性脫發證。脂之為物,原為營養毛發之用,其所以溢出肌膚,是受到肺熱與血熱的煎迫。清肺熱,除血熱,實為正本清源。

       

       

       

      劉樹農論內科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

       

       

       

      友情鏈接

      大炕上的性饥渴小说

        <address id="vp1vp"></address>
          <noframes id="vp1vp"><form id="vp1vp"></form>

          <em id="vp1vp"><address id="vp1vp"><th id="vp1vp"></th></address></em>

          <noframes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 id="vp1vp"></listing></li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