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瀉案四則
例1. 鄒某某,女,40歲,醫生。
初診:1972年3月。七八年前患菌痢,嗣后大便溏薄,間有粘液,腸鳴時作,便時常有腹痛后重,經檢查為慢性結腸炎,久服溫補脾腎及澀腸之劑,無效。詢知眠食尚可,診脈緩沉,舌苔白滑微膩。因從“清氣在下,則生飧泄”論治,用“陷者舉之”之法。
黨參三錢,羌獨活各三錢,前柴胡各三錢,枳殼二錢,桔梗二錢,水炙甘草一錢,川芎一錢,赤茯苓三錢,生姜一錢,陳米(包)三錢。
服上方五劑后,大有好轉,改用清濕熱法。
炒銀花四錢,北秦皮三錢,煨木香二錢,香連丸(吞)五分,茵陳三錢,白芷五分,蒲公英三錢,夏枯草三錢,炒黃芩二錢,炒白芍三錢。
上方稍事加減,連續服至20余劑,完全痊可,迄未復發。
例2. 朱某,男,30多歲,楓林中學教師。
初診:1974年9月?;悸越Y腸炎五年,大便稀溏,日三四行,腸鳴腹痛,舌薄苔少,口苦而干,脈沉滑,從濕熱留于腸間,傳導失職論治。
香連丸(吞)一錢,北秦皮三錢,炒白芍三錢,白茯苓三錢,白芷一錢,防風三錢,蒲公英三錢,夏枯草三錢。
上方出入,服至20多劑,痊愈,迄未復發。
例3. 陸某某,男,30歲,郵電局工人。
初診:1967年5月?;颊呤昵安【?,嗣即大便溏薄,經常帶有粘液及血液,日行四五次,腹痛休止無定。疊經鏡檢,確診為慢性結腸炎。中西醫藥治療多年,未見顯效。偶或停止,至多不過一星期,即復發。進油膩食物,便泄加劇。診脈沉弦而緩,舌苔薄白而滑,詢知食納尚可。擬宗葉天士“腑陽有熱,臟陰有寒”論治,苦寒與辛溫齊頭并進。
制蒼術三錢,煨木香二錢,檳榔炭三錢,防風三錢,陳皮二錢,炒白芍三錢,香連丸(吞)一錢,炒銀花五錢,蒲公英三錢,夏枯草三錢。
復診:1976年6月。上方連服14劑,大便成形,粘液及血液已少見,次數亦減。糞檢,紅、白細胞均減少。
上方加焦谷麥芽各三錢,連服14劑后,大便正常,試食油膩,亦無反復。與調理之劑,鞏固療效。處方如下:
制蒼白術各三錢,煨木香二錢,檳榔炭三錢,炙雞內金三錢,炒銀花五錢,炒扁豆三錢,炒杯山藥三錢,蒲公英三錢。服20余劑后,痊愈,至今未曾復發。
例4. 孫某某,男,50多歲,干部。
初診:1975年10月?;悸阅c炎五六年,大便溏薄,間或夾有粘液,次數或多或少。最近四天來,大便泄瀉,無腹痛,小便清長。診脈沉細,苔滿布黑膩而滑,口不渴。顯系脾腎兩陽偏虛,寒濕之邪偏重。暫擬側重于葉天士所謂“臟陰有寒”方面論治,用桂附理中湯加味。其屬于“腑陽有熱”之腸炎本病,姑從緩議。
制附片三錢,上肉桂五分,黨參三錢,焦白術三錢,炙甘草一錢,炮黑干姜一錢,補骨脂三錢,炒菟絲子四錢。四劑。
二診:服溫補脾腎之劑,泄瀉已止,黑膩之苔亦化。脈象沉緩。大便仍不甚正常,不成形,間或有粘液,日行二三次。臟陰之寒已得解,腑陽之熱仍痼結,擬兼顧圖之。慎起居,節欽食,尤當加意于藥餌之先。
煨木香二錢,川黃連四分,制蒼白術各三錢,北秦皮三錢,白芷一錢,茵陳三錢,炮姜一錢,蒲公英三錢,夏枯草三錢。
上方連服30余劑,大便正常。
按:歷來對久瀉的治療,多從事于溫脾腎,除寒溫,久治不應,則用固澀。而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多屬于慢性腸炎。目前,臨床上在本病的臟腑辨證中,確實是腑病居多,臟病較少。同時也體現了腑病多熱、臟病多寒的一般規律性。于此,體會到葉天士對古人所謂“腸風便血”癥,提出的“腑陽有熱,臟陰有寒”的見解,對久瀉的治療,也具有指導意義。有關本病偏于腑或偏于臟或臟腑并病的辨證論治,于上述的幾則醫案中,似可略見端倪。
劉樹農論內科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